1、加大政府部門對精裝房質量的監管力度,使監管結果公開透明化。
在我國很多城市,精裝修房都會在監管驗收后才交付業主。但是對于房屋裝修驗收我國現在采取的是備案制。也就是說,在交房前,由開發商對于裝修質量進行驗收,驗收的結果交政府部門備案。
由于政府的驗收能力有限,環節由開發商完成,加上政府部門對房屋質量進行抽檢,是可以保障裝修質量的。但現有機制中,由于缺乏消費者參與,缺乏第三方參與,可能會引起一些公眾質疑。在出現質量問題后,也容易引起消費者和開發商之間的糾紛。
在采取備案制房屋裝修驗收的國家中,有一種做法是:在進行房地產開發前,強制開發商對裝修材料、裝修質量進行投保。這樣,當裝修質量不佳,引起消費者損失時,房地產開發商和消費者承擔的風險都會小一些。就算開發商破產了,消費者的基本權益還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2、出臺國內統一強制性的精裝房裝修、監管及驗收標準
必須對房屋的精裝修制定細致的行業標準;必須以制度的形式向消費者提供明確規范的裝修合同約定;更重要的是,必須加強監管力度,同時,必須從法制建設的層面,對裝修質量的賠付標準作出規定。當違規風險遠遠小于可能的獲利、當違規由于缺少第三方的強勢介入而只是變成房地產商和弱勢的業主的博弈時,“精裝修陷阱”注定無法根除。
3、大力培植第三方有資質的投標及裝修檢測中介機構,加大懲罰力度
一方面大力培植第三方有資質的裝修投標及檢測中介機構。投標過程中,開放商全權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以平衡精裝房裝修材料質量與價格之間的關系,保證精裝修房的質量。
檢測的精裝修合格與否,購房者可以邀請第三方檢測,并給予“定論”,以此彌補監管部門市場監測的“力不從心”。
另一方面,加大懲戒力度。比如,出現嚴重質量問題,除了加大行政罰款、補償額度外,甚至可以降低或吊銷企業施工資質,在一定時間段內取消供應商企業的投標資格,以此威懾企業遵紀守法。
4、提高企業、行業自律,形成誠信經營氛圍。
精裝房質量發展最終還將落實到企業的執行力度。提高企業、行業自律,,形成誠信經營氛圍也就是讓行業人共同規范市場,能更加有效避免惡性競爭。
政府可適當給予行業協會更多話語權、建議權以及相應權利,讓行業協會在關鍵時刻發揮其作用,配合科學的調控政策,發揮行業協會對市場的引導作用,從而對商業形成合理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