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見到張阿姨的時候,她正躺在客廳的藤椅上瞇著眼聽電視里尹桂芳的《西廂記》,在越劇深沉雋永、纏綿柔和的吟唱中,過去二三十年來的與房子與家居與生活相關的點滴像流水一樣流到面前,又流向遠方……這是中國上海的一個普通人的家居故事,折射的是中國人過去二三十年間的生活夢想。
9平方米的酸甜苦辣
“我和老伴是1984年結婚的,那時候就住在石庫門的老式弄堂里,墻壁刷白,擺上36條腿就算置辦妥當了,床4條腿、大衣柜4條腿、五斗櫥4條腿……” 正是在這個現在看起來頂多算是簡裝修的毛坯房,承載著80年代老上海人婚后簡單而溫馨的生活。
“不是不想裝修,主要是房間太小了,9平米的小閣樓,步子邁大了都能頂到墻。”張阿姨笑道,“不過話又說回來,房間雖小倒東西倒也歸置齊全了”。
稍微上點年紀的老上海都知道,石庫門的老房子大多沒有衛生間,要用馬桶,廚房也是公用的多。多戶人家共同居住的局面孕育了一種庭院式大家庭的生活模式。
婦女們洗菜做飯不忘談論家常里短,誰家夫妻拌嘴總少不了鄰居的“熱心”勸慰,盛夏納涼天井里總有爺孫相伴納涼。然而,過多的公共空間意味著隱私只能夾縫生存,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超乎尋常的熱切卻又懼怕彼此過分關注。
婚后的2年,兒子出世,夫婦二人狂喜的同時卻為狹小的空間傷透了腦筋,原來的五斗櫥、大衣柜也漸漸換成了更緊湊更不占空間的組合衣柜,但即便這樣,房間里放上搖籃后連轉身的地方都沒有了,這樣的居住條件和環境顯然不盡如人意。
4.5萬元的報復性裝修
蝸居小閣樓10多年后,在兒子已經能夠在胡同跑的時候,張阿姨終于迎來了曙光。
“住了一輩子小房子,好不容易分到70平的兩室一廳,手里有了點錢,當然要好好裝修一下”張阿姨談起當年拆遷分房裝修時的情景感嘆道,“條件好起來了,總希望家能更像個家”。
張阿姨的家現在還保存了當年精心裝修的濃濃痕跡,是典型的90年代中后期裝修風格,精美的吊頂配上一盞大大的裝飾燈,用墻紙裝飾墻面代替了單一的涂料粉飾,最具90年代中后期風格的木材質護墻板和貼邊線,家家都會在客廳放上一個裝飾櫥。
除此之外,衣櫥是定做的、三門大櫥加轉角,衣櫥上面定做了一排吊櫥,窗臺兩邊做了兩排吊掛式書柜,連書桌都是定做的固定在墻邊,“統一的粉色系,配上花色的墻紙,在98年還是很不錯的裝修呢”不過當時讓張阿姨比較頭疼的是選家具,為買客廳的裝飾燈她和老伴跑遍了半個上海,價格相差很多不說,還不知道哪家好,后來只能盡量選貴的,希望質量能好些。
事實上,家居行業粗放發展期的價格亂戰、過于分散等情況困擾著中國其他城市的新婚男女。在江蘇的常州,紅星美凱龍董事長車建新在嘗試著解決這個問題,建大型家居賣場,把家居品牌聚到一起,用“市場化經營、商場化管理”的方式優勝劣汰,規范市場。
“最后裝修花了四萬五,這筆錢在當時這已經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了,但當時還是覺得把新家裝好了才算沒活回去,才算活出了樣。” 張阿姨回憶道。
現代主義的幸福
2008年,兒子家輝新談了一個女朋友媛媛,典型的上海女孩,時尚、聲音甜美有點嗲、外加一些現實。兩人戀愛2年后,終于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在上海這樣一個城市,即使沒有開發商“結婚不買房,等于耍流氓”這樣別有用心的調侃,有房才結婚的原則也市根本不會動搖。
當一家人剛剛進入看樓盤比價格選房型階段的時候,家輝和媛媛已經在和裝修公司反復討論家裝風格是選地中海風情還是美式鄉村還是現代主義。作為過來人,張阿姨深知每種風格裝修風格都代表了這對小夫妻對于未來的不同設想。
敲定設計方案準備采購家具時,兒媳直接選擇了離家最近的真北路紅星美凱龍。因為她喜歡小S,喜歡時尚,喜歡跟時尚有關的一切東西。
地板要圣象的、床墊要喜臨門的、衣柜要找索菲亞提前定制、壁紙可以選AS或格萊美的……當兒媳如數家珍般報出一長串家具品牌名時,張阿姨發現,30萬平米的商場已完全成了她的主場。
張阿姨有點喜歡又有點抱怨地說:“現在的商家考慮的太細致了,環境布置得這么好,又搞什么太空云梯、時光動車的,這哪像是賣家居的,簡直像公園游樂場一樣”。她不知道的是現在她所逛的商場已經是紅星美凱龍經過8代升級后的產物,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公園式家居商場,而與她的兒子同歲,紅星美凱龍也27歲了。
“裸露的白磚墻搭配大塊的黑地磚、灰藍色的小墻面掛著紋理感十足的幾套相框,仿真皮沙發搭配著豹紋靠墊面,正對著黑色烤漆的電視柜……”最后整個現代主義風格的房屋裝修成型后,張阿姨知道,以家為連接點,屬于家輝和媛媛的幸福已經起航。
類似這樣的時光故事,曾經發生在中國的各個地方,從家居生活的點滴可以管窺中國人二三十年來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變化,普通人的生活奮斗史,老百姓的對幸福生活的憧憬。